放射所研究团队发现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小鼠放射肠损伤的初步机制

发布时间:2017-05-03 文 / 发布人: 图 / 发布人:
文字: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刘强研究员带领的团队近期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促进小鼠放射肠损伤的修复,这种修复作用与促进内源性Lgr5+肠干细胞增殖分化有关。通过对放射肠损伤模型小鼠尾静脉注射同种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提高模型小鼠存活率,缓解放射对小鼠小肠隐窝-绒毛结构的破坏,这种效应与小鼠小肠中Lgr5+肠干细胞数量增加有关。可以从其子代细胞(Ki67+短暂扩充细胞、Lysozyme+潘氏细胞和Vil1+肠上皮细胞)数量随之增加,和单位长度小肠中存活隐窝数量更多及隐窝的体外生成类器官的能力更强加以证实。同时,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也减少照射后小肠细胞的凋亡。
        另外,该项研究中建立的小肠隐窝体外培养体系是一种较好的放射性肠损伤的体外评价方法,隐窝培养成肠类器官的能力能够很好地反映体内肠干细胞的活力。这一研究成果于2016年9月发表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杂志上,第一作者龚伟博士。
        核战争、核恐怖袭击和核事故中大剂量的电离辐射引起的肠型急性放射病死亡率很高,另外,腹部、盆腔和直肠肿瘤放疗的副作用是引起肿瘤患者急性或慢性肠损伤,限制了放疗的治疗剂量,影响了放疗的进一步实施。目前,针对这些放射引起的肠损伤没有有效的治疗或预防方法。因此,该项研究为放射引起的肠损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推动间充质干细胞在医疗、核工业乃至国防方面的应用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