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子垃圾回收区域从业人员的基因组稳定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07 文 / 发布人: 图 / 发布人:
文字:

        在过去的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电子设备的使用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电子垃圾的产生。由于缺少对电子垃圾的管理和制约政策,大部分电子垃圾仍是以粗放的拆解回收方式进行,使得大量的有害物质进入到环境中。因此,电子垃圾拆解过程中所导致的污染物对人体的健康效应备受关注。

        在本项研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刘强研究员团队以中国北方某城市电子垃圾场为例,从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层面,评估了从事电子垃圾回收的工人在暴露于该环境下的基因组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从事电子垃圾回收工人的血液中,多氯联苯和铅(电子垃圾的主要有害物质)显著高于参考组;淋巴细胞和精子中呈现出更多的DNA损伤,且DNA损伤与暴露于该环境时间呈依赖性关系;血清中丙二醛和铅浓度与从事电子垃圾处理的时间呈正相关;血清中SOD、GSH、Ca离子和Mg离子浓度与从事电子垃圾的时间呈负相关。同时,本研究还在转录水平,检测了与DNA损伤修复相关的基因表达,发现了13个与暴露于电子垃圾环境时间呈正相关的基因,和8个与暴露于电子垃圾环境时间呈负相关的基因。

        综上所述,本研究观察从事电子垃圾处理时间与DNA损伤指标之间的强相关性,这可能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建议参与电子垃圾处理的工人,遵循正当的垃圾拆解程序,否则将面临潜在的健康风险。

        该论文发表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8, 117: 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