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外囊泡通过重塑肠道微环境治疗放射性肠炎

发布时间:2023-10-17 文 / 发布人:李航 图 / 发布人:李航
文字:

2023年7月2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ACS Nano上发表题为“Biomodifi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Remodel the Intestinal Microenvironment to Overcome Radiation Enteritis”的研究论文。

放射性肠炎在全身放射治疗和腹部实体瘤放射治疗中十分常见,患者多表现出腹泻、便血等症状,严重时会危害患者生命。因此,开发能够预防和治疗放射性肠炎的辐射防护药物对于临床放疗病人而言十分重要。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在细胞通讯和组织微环境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这种调控作用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其携带的miRNAs。本研究开发了在辐射诱导的肠道损伤中由小EVs(外泌体)介导的辐射防护策略。研究发现,来自暴露于全身辐照(TBI)的供体小鼠的外泌体可以保护受体小鼠免受TBI诱导的致死性,并减轻辐射诱导的胃肠道毒性。为了增强EVs的保护作用,研究对小鼠和临床放疗患者的外泌体miRNAs进行了分析,从而进一步筛选外泌体中的功能分子。研究发现miRNA-142在暴露于TBI的供体小鼠和放疗患者的外泌体中均呈现高表达。此外,miR-142可保护肠上皮细胞免受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和死亡,并通过改善肠道微环境介导EVs对放射性肠炎的治疗。最终,本研究通过增强外泌体中miR-142的表达水平以及外泌体的肠道特异性,实现了对EVs的生物修饰,从而进一步提高了EVs介导的对放射性肠炎的保护作用。该发现为暴露在辐照下的人群,特别是临床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防护和治疗策略。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李航为论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樊赛军研究员、赵瑜研究员以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陈心副主任医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3c04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