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前沿|刘强团队发现放射性肠损伤新靶点circDmbt1(3,4,5,6)并揭示其对放射性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2025年8月29日,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以第一单位在Cellular & Molecular Biology Letters上发表题为“Radiation-sensitive circRNA promotes intestinal regeneration”的研究论文。
肠道是对电离辐射极为敏感的器官之一,肠道干细胞是肠上皮更新的来源,活跃性肠道干细胞受损后,肠道的自我更新以及增殖能力下降,各种功能性肠上皮细胞无法得到自我更新和及时补充,严重威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继而影响因接受放疗的盆腹腔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环状RNA(circRNAs)是一类具有基因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分子。越来越多的circRNAs被发现广泛存在于植物、真菌和哺乳动物中,circRNAs也因其稳定性、组织特异性和疾病相关性备受关注。研究团队构建了急性放射性肠损伤小鼠模型并通过全转录组测序,筛选发现了一个新的电离辐射敏感circRNA并命名为circDmbt1(3,4,5,6),该circRNA在消化道特异性高表达,并且主要定位在肠道隐窝部位的Lgr5+干细胞中。circDmbt1(3,4,5,6)对辐射非常敏感,其表达水平与肠上皮损伤程度相关,在辐射后肠道中呈现急剧下降趋势,可作为肠道急性辐射损伤的潜在标志物。同时circDmbt1(3,4,5,6)对电离辐射后肠上皮细胞、肠道类器官和肠组织具有保护作用,促进肠上皮细胞在电离辐射后的增殖并降低细胞凋亡和DNA损伤水平,并且促进电离辐射后肠道干细胞的存活。分子机制方面研究结果显示,circDmbt1(3,4,5,6)可通过miR-125a-5p/STAT3通路促进STAT3蛋白S727位点的磷酸化,促进辐射后肠上皮细胞再生,发挥肠道辐射保护作用。circDmbt1(3,4,5,6)可成为治疗放射性肠损伤的新靶点。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基金的支持。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博士蔡慧、天津医科大学博士梁鑫和中国医科大学硕士艾莎珍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刘强研究员、王彦研究员和纪凯华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cmb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1658-025-00782-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