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器官再生与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韩玉岭研究员来所开展学术交流
10月2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放射所”)面向社会,举办了一场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器官再生与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韩玉岭担任主讲人,作题为《基于干细胞和类器官的疾病模型构建》的报告。放射所副所长刘鉴峰及部分科研人员、研究生等参加。

韩玉岭研究员以《基于干细胞和类器官的疾病模型构建》为题作报告
在这次报告中,韩玉岭研究员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与病毒感染过程更贴近的体内外模型,来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他所在的团队一直致力于通过人类多能干细胞培育出多种功能类器官,例如肺类器官、结肠类器官和胰岛类器官等。这些类器官模型能够更真实地模拟人体内复杂的器官结构以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弥补传统疾病模型的不足。
在成功建立类器官疾病模型并揭示其致病机制之后,团队进一步利用这些模型开展了大规模药物筛选工作。他们发现了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在不同种类的细胞或类器官中都能有效抑制病毒感染或减轻病毒引起的组织损伤。这一成果为开发针对SARS-CoV-2等重大传染病的新型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前研究基础。

韩玉岭研究员的报告清楚地表明,类器官技术在疾病模拟、机制解析与药物研发等方面潜力巨大,为放射医学的精准化研究带来了新思路。这项技术利用类器官平台,在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放疗方案,加速新型核素药物筛选、探索放射-免疫联合治疗策略等多个方面展现出重要价值。未来,类器官技术将与核医学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可以为个性化治疗方案和新药研发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持,从而推动下一代精准放疗与智能核药的进步。

科研人员与韩玉岭研究员互动交流
报告现场还组织了交流问答环节,科研人员就免疫化类器官的细胞类型、类器官分化难点、核药研发中类器官表现评价、类器官的临床相关程度等问题与韩玉岭研究员进行了充分地讨论。
此次报告不仅加深了领域内科研人员对类器官技术前沿进展的理解,更搭建了一个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未来放射医学与核药研发的跨界合作与创新突破,指出了新的方向。


